近日,陜西省民政廳關于確認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通知發布,我區被評定為“全省第二批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近年來,王益區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創建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圍繞“拆前臺、搭后臺、建平臺”實驗主題,以紅旗社區為示范切入點,以“黨建領航、智慧助力、示范引領、人才保障、同向發力”為抓手,切實走出了一條社區黨建引領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
一是黨建領航,社區治理“引擎”強。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通過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活動共聯、資源共享、服務共擔、難題共解的“六共機制”和區、鎮(街道)、村(居)企事業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等六大領域黨組織的聯動共建“三級六域”機制,增強黨組織的統籌力和組織能力。同時,整合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資源,梳理居民和單位需求,建立社區服務事項臺賬和責任、資源、需求、服務“四項清單”,實行服務“雙向認領”,構建起了以黨建為龍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共建共治為方式的社區治理新篇章。
二是智慧撬動,便民服務“網上”辦。拆前臺,按照“創新手段、高效聯動”的宗旨,建設以健康體檢、網絡電子閱覽、便民服務終端等設備為基礎的“智慧服務”大廳,破除社區機關化工作模式,讓群眾能夠自主操作,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搭后臺,將轄區內人、地、物、情、事、組織全部錄入系統,分類統計,建立“三活”(活戶籍、活檔案、活地圖)、“四清”(清楚家庭情況、人員類別、區域設施、安全隱患)、“五必報”(不安全因素、公共設施損壞、群眾訴求、突發事件、人口動態必報)的基礎性臺賬,對轄區居民的綜合信息進行智慧化查詢、統計、分析,定期維護更新,確保信息數據的完整、準確性。建平臺,積極將各部門民生政策錄入數據系統,讓居民通過電腦、手機、自助終端機按“需”點尋,實現低保申請、就業服務等“掌上辦”。同時,根據全區人口分布密度及工商業布局,將管轄區域劃分為446個網格,整合居民養老、就業、社保等66項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事項納入網格管理,實現“十二網合一,一網多能”,把信息采集、處理、反饋、督辦整過程以“毛細血管”式延伸到每個角落,形成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管理和服務。
三是示范引領,梯隊建設“后勁”足。充分發揮紅旗社區和黨總支書記李秋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自2012年起,區委連續7年不間斷開展“學習模范李秋蓮”系列活動,不斷放大先進典型“乘數效應”,“紅旗范式”成為轄區社區工作者汲取經驗、探索創新的實踐大課堂,成為社區黨員干部的價值追求、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的普遍行動。目前,全區社區“兩委”主要負責人中有6名是從紅旗社區走出的。
四是人才保障,聯動發展“隊伍”優。強化隊伍建設,高標準完成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實現社區工作者“年齡降、學歷升、結構優”的目標,并不斷加大培訓和專業等級考試推介力度,目前轄區專職社工82名,其中,持證社工53人,為增強社會治理效能提供了人才力量。強化精英助力。集中區內紅旗社區、柿樹溝社區等8名轄區社區治理工作“領跑人”優勢資源,建立社區營造顧問團,將社區工作先進理念融合碰撞,實現領跑向抱團共跑的新格局。強化眾智匯聚。成立以社區骨干力量、社會組織、公益志愿服務隊等人員為成員的王益區社會工作者協會,全力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五是同向發力,共建共享“同心”圓。建成運營王益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構建“雙孵化、四共享”服務模式,按照業緣、趣緣、地緣等要素,組建醫療救助、物業服務、家政服務等“草根”社會組織,形成社區“大齒輪”與“草根”社會組織“小齒輪”同心同向、雙向驅動。鼓勵引導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力量廣泛參與經濟發展、社會事務、法制宣傳、安全防范等工作,轄區102個社區志愿服務隊伍積極參與,先后形成了“N+1愛心助學”“水晶愛心”“空巢老人敲敲門”等服務品牌。
下一步,王益區民政局將進一步增強做好新時代社區治理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全面深入推進基層社區治理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實際舉措,以“一心兩翼三共五聯”(紅旗經驗;王益區社會工作者協會+社區營造顧問團;共建共治共享;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會慈善力量、社區志愿者聯動)為抓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力促轄區基層社區治理再上新臺階。